“俄烏沖突爆發以來,美國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,與美國已經開始的對華戰略競爭發展之間出現了一種共振的現象?!睆偷┐髮W中美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說。
在今日人大重陽主辦的“中美2022年春季論壇”研討會上,吳心伯分析了他提出的共振現象帶來的四大趨勢。
第一個趨勢是相互依存的“武器化”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國家之間在市場、貿易、技術、金融等領域形成了相互依存關系。但從美國特朗普政府對華戰略競爭開始,至此次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,可以看出,這樣的相互依存已經越來越被利用為打擊對手的武器。
第二趨勢是經濟關系的安全化,技術合作、投資、產業鏈本應按市場邏輯推進,但如今國家在考慮經貿關系時,已把安全看成第一位因素。
第三個趨勢是國際公共物品的工具化,美元、SWIFT系統本具有公共物品屬性,但在當下,它們已經被美國私有化,成為打擊對手的工具。
第四個趨勢是國際關系的意識形態化。美國在跟歐洲、亞洲等盟友打交道時,不斷提醒他們,要按價值觀來選擇立場。
吳心伯分析,這四大趨勢與全球化、全球治理、大國合作、超越價值觀、超越意識形態、超越地緣政治矛盾是相悖的。
他提出,俄烏沖突已經沖擊到了中美關系,美國把中俄描述為對國際體系的挑戰。同時,美國希望通過印太經濟框架來推動供應鏈的“去中國化”,并聯合韓國、日本、中國臺灣搞“四方芯片聯盟”,在高端芯片方面切斷跟中國的聯系。
吳心伯表示,美國對中國進行的圍剿措施很多,其中臺灣問題最值得注意。拜登政府用修改網站上關于對臺政策的表示,表達出不承認中國大陸對臺灣擁有主權。這意味著美國不再奉行“一個中國”政策,這是1972年以來美國對臺政策最主要、最嚴重的倒退。俄烏沖突爆發后,“防衛臺灣”已經成為當下美國對臺政策主要驅動力。拜登政府也感到,一對一的與中國打交道不起作用,所以提出所謂的塑造中國戰略環境,從外部迂回倒逼中國,向中國施壓。
他認為,中美博弈的關鍵點還是在自身。從古巴導彈危機以后,美國意識到此后美蘇之間不再是地緣政治的競爭和對抗,而是長期在競爭中共存、在共存中競爭。中美如今的關系也是這樣,要看誰發展得更好更快。
吳心伯提出,如今,美國正試圖重新塑造全球化體系、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關系的體系。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如何應對,中國對未來國際體系愿景是什么?要塑造對中國更有利的國際體系需要依靠哪些力量?要打造哪些機制化的支撐?需要有更多的思考和關注。
來源:《解放日報·上觀新聞》 余晨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