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中美關系而言,上海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。
50年前,美國總統尼克松首次訪華,開啟中美“破冰之旅”。期間,中美發表了第一個聯合公報——“上海公報”,推動中美關系邁出走向正?;闹匾徊?。
“上海公報”如何推動中美關系正?;?/span>
在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看來,對于中美關系而言,尼克松訪華以及“上海公報”的發表,具有“結束過去開啟未來”的里程碑意義。美國以總統訪華為契機,正式結束長期奉行的“遏制中國、孤立中國”的政策,中美間長達20多年的敵對狀態隨之結束。而“上海公報”的發表,解決了長期影響中美關系發展的主要問題,即臺灣問題,美國承諾奉行“一個中國”政策,并確立兩國關系走向正?;穆肪€圖,最終兩國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。
吳心伯進一步指出,尼克松“破冰之旅”改善了中美關系,同時給國際關系帶去務實思維,即東西方國家之間可以克服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差異,發展共同利益,降低對抗增進合作。就在尼克松訪華后數年間,美國的盟友們,日本、英國、西德都跟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。因此,“上海公報”的發表對于突破當時冷戰鐵幕、重塑國際秩序同樣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。
求同存異 中美經貿合作互利共贏
對于50年前中美存在諸多矛盾和分歧,卻能夠正視彼此、合作共贏,吳心伯指出,這體現出雙邊領導人都具有戰略家的遠見魄力和智慧。當年尼克松打開對華關系的大門,正是因為他意識到世界走向多極化,而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力量中心,所以美國必須要同中國接觸。“兩國社會和兩國人民之間建立了強有力的聯系的紐帶,才能夠提供兩國關系的堅強的社會基礎,因此也要繼續鼓勵兩國社會和人民的交往”,吳心伯說。
“上海公報”精神啟迪中美關系重回正軌
而今,中美關系走到了新的“十字路口”。“上海公報”對于新時期中美關系,給出了怎樣的啟迪?這正是大家關心的話題。
在吳心伯看來,“上海公報”確立了處理中美兩個大國雙邊關系的基本原則,特別是美國要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,不能干涉中國的內政等,今天中美關系之所以發生很多問題,正是因為美國沒有恪守這些原則。
因此,“上海公報”對于新時期中美相處之道給出的啟迪,可概括為三點,即格局、原則和求同存異。“中美之間的差異,兩個大國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外交各方面的差異,再過100年都還是存在的,關鍵是怎么樣處理分歧,不讓其影響雙方的合作和協調,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這個從上海公報中汲取的重要智慧”,吳心伯說。
視頻鏈接:https://www.kankanews.com/a/2022-03-01/00110058703.shtml